通篇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通篇文学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第65集《妙法莲华经》

第65集《妙法莲华经》

  第65集《妙法莲华经》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与之授记”。这一科是《法华经》的〈授记品〉,我们把这个“授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中是以初地做一个界标。就是在初地之前叫做缘修,因缘的缘;初地以后叫真修。
  
  什么叫缘修呢?就是我们在初地之前,我们没办法开显真如的功德,所以我们只能怎么样?心外求法。我们要仰仗一种法的力量来摄受我们,所以佛陀开出了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慢慢地安住下来。所以,整个缘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师说,我们在初地之前做什么事呢?就是从假入空,就是用空性来保护自己。因为这个三界火宅,我们凡夫修学,这个果报体叫内忧外患,不得安稳——外有生老病死的业力来干扰你,内有颠倒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那个身心世界是内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或者六度,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地把我们从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带回空性。
  
  当然,空性有两种差别。
  
  你看小乘的空性。你问小乘学者说,什么是空?他会告诉你,灭色取空。小乘的人认为,你不要告诉我三界是安稳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就是不安稳。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叫做“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小乘的学者认为,生死跟安稳是不两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稳。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许有任何因缘的造作,叫做“灭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点,它叫“缘起性空”。说一切法因缘生,它没有真实性。你说业力干扰你,这句话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业力没有真实性,你不攀缘它,它怎么会干扰你呢?那佛菩萨来到人世间,为什么业力不会干扰到他,这个火烧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报是不真实的。就是说,你今天要跟它互动,它就干扰你;你要不互动,它就不干扰你。所以,它的干扰是建立在因缘。所以,缘起性空,它本身没有自性。所以这种空性就比较灵活一点,他能够容受妙有,他能够在空性当中修学六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也可以得到安稳。
  
  总之,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整个三乘的修学,表面上他行菩萨道,其实他重点在追求自己的安稳。声闻人也追求安稳,当然安稳的层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个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但是到了初地,这个就是法华的思想。所以《法华经》是整个从缘修步入真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其实我们在初地之前,佛陀对知见的问题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见,你用有所得心,没关系。因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见对不对,问题不大,因为法会带动你。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摄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现前了。那叫一个真修,因为你的目的已经不是心外求法了。
  
  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稳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开始要进入广大、深远的菩萨道。什么叫菩提?我们一般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真正初地以后的菩提叫做“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就是说你要做两件事情,初地以后只做两件事:第一个,你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然后你在那个地方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个地方住世,所以你本身的福慧资粮要够;第二个,你要跟你有缘的众生结缘,要想办法把他们带到你的佛土来教化他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广大的菩萨道。
  
  所以诸位!一个修行人,他从一种追求安稳,到了初地以后,他的修行策略几乎是完全改变,开始追求菩提。当然这些转换太大,尤其声闻人转换太大,这个时候必须要佛陀出世,来给他做一个保证,就是说,没事,你这样走是对的!必须佛陀的印证,给修行人一种保证跟信心。
  
  所以,从一种三乘的追求安稳,所谓的权法,而入了实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间初地现前的时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现,帮这个人授记。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的修学内涵改变了,你未来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庄严佛土,第二个成熟众生。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就是对接的问题。我们过去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放生,他觉得放生可以让他安稳,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稳,法喜充满。有些人喜欢做义工,他参加法会做义工就得到安稳。那没关系,各有各的安稳。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说,那既然从缘修到真修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以有所得心在法上修学得安稳,一个是以无所得心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么现在的对接,就是说,那我在因地的修学,布施、放生、做义工,还算不算?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对接问题了。
  
  对接有两种:一种是理观的对接。理观的对接其实《法华经》讲很多,就是从空性对接到中道实相。这个地方我们在〈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都说明了,就是你要从向外攀缘空性,只要回光返照就对接了。
  
  现在问题是事修的对接。事修对接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前(在初地之前),缘修的时候的事修是随缘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么这样子的随缘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数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对接。什么叫善根力?信解、观照、发愿。你在做的时候一定是有坚定的信仰、有坚定的愿力,我不管别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这是善根力。这种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观照、发愿所做的事修,可以对接过去,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成佛。
  
  我们待会会说明,就是阿罗汉们在因地的时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贯穿缘修、进入真修,影响他到后面的成熟众生、庄严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我们简单地把授记的概念做一个说明。这以下我们看附表第十六,就是补充讲表第二十九面。我们看附表十六〈授记品〉的释义。
  
  首先我们先解释品目,什么叫“授记”?先解释这两个字。看经文。
  
  一、解释品目
  
  “授”者与也,“记”者,记别。即佛授与弟子,当来决定成佛之预言;所谓验识其宿因,分别当来果,名为“授记”。
  
  “授”就是给与,“记”就是记别。那么什么叫“给与记别”呢?就是佛陀对于一个证入初地,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行菩萨道……就是说,他过去是追求安稳,现在要追求菩提,这个时候他的心态转变的时候,佛陀必须给他一个决定性的预言,他必须要做一些引导跟预言。当然只有佛陀有这种能力了。
  
  也就是说,佛陀亲自授与弟子们当来决定成佛的预言。什么叫预言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验识其宿因;第二个,分别当来之果报。我们从一种有所得的缘修,进入到一种无所得的菩提,这个时候佛陀要指导他的因地。就是说,你未来要怎么修行,你要去亲近什么诸佛,你要怎么样修福修慧,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广度众生,才能够有利于你所谓的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佛陀必须要指导,对他的因地做些指导。
  
  第二个,佛陀对他的果报相,果相,要有一些预言。你成佛以后,你的佛号叫什么名字,你国土的依报、正报是怎么个情况的庄严,你的寿命有多长,你用什么样的佛法(用三乘还是你只讲大乘)来教化众生等等。佛陀必须要引导其因地,预言其果报,这个就是授记。以这样子来加强他的信心。
  
  我们看整部〈授记品〉的要义。看经文。
  
  二、经文要义
  
  中根四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别,则大欢喜。
  
  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
  
  (一)通别记——通记者,佛为佛世或灭后,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皆与授记作佛。别记者,如法说周后,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
  
  (二)三因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菩萨。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必得成佛。若了因记,三根声闻弟子,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授记。
  
  (三)迟速记——迟如声闻得记,速如龙女成佛。
  
  (四)师弟记——师,即佛亲自授记。弟子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四众授记。
  
  (五)现未记——现在记,如本品。未来记,如化城喻品说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我们把这个〈授记品〉的要义做一个简单说明。
  
  中根四人在听闻法说(就是〈方便品〉)跟譬说(就是〈譬喻品〉)等等两周说法以后,佛陀也正式地“开三显一”。我们知道,阿罗汉们从缘修,透过三乘的方便,安住空性、得到安稳,正式地回归到一佛乘的真如本性,会三归一,他已经知道、领解了,其实三乘一乘此心同。三乘的修学其实你的真如也在,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去追求一种法力的摄受。其实你回光返照,三乘一乘同一念心性。经过领解、如来述成以后,在理论上当然自知作佛,但是时事未审,他对整个成佛的详细事相因缘还不能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蒙佛陀的授记,说明他成佛的时间、他的国土名号,乃至于寿命、他成佛的近远,这些都能够说清楚,他能够增长信心,则心大欢喜。
  
  所以“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其实佛陀的授记有五种的差别:
  
  第一,通记跟别记。
  
  什么叫通记呢?就是佛陀为佛在世或佛灭度后的众生,“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就是说,你听到《法华经》的某一个观念,或者某一个偈颂,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相信而且理解,甚至于产生一念的随喜,随顺欢喜,乃至于短暂的随喜,佛陀都会跟你授记。但这种授记不知道时间。就是说,你这个金刚种子种下去了,你总有一天会成佛。那只是一种概念,只是说明你究竟不退了,但是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就不好说了。所以这个通记是比较通于一切的人。任何人,你只要对《法华经》产生信解随喜,那么佛陀就说你这个人迟早要作佛的。这是通记,但是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人。
  
  别记就不一样,是针对某一个人。比方说,法说周以后佛陀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佛陀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这个别记就是佛陀针对某一个人,说明他成佛的情况。这个就不一样了,它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乃至于依正二报等等。所以有通记跟别记的差别。
  
  第二,它有三种因地的差别。
  
  第一种,从正因的佛性。比方说常不轻菩萨,后面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他成就初地以后,他怎么样跟众生广结善缘呢?他看到人就向他顶礼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管你骂他也好,打他也好,他就为你授记。那么这种授记,对方不见得信解,但是他讲这句话,对方听进去了:哦,我可以作佛!就是说,你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起码你这句话听进去了;这句话听进去以后,对他本具的真如本性有一种不思议的熏习。当然,这个力量要成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他的正因佛性产生了某种的刺激跟激活的作用。这是第一个,从正因直接去刺激他的真如本性。禅宗最喜欢做这种工作了,直接刺激你的佛性,让你回光返照。
  
  第二种,从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事修。比方〈法师品〉讲到十种供养,说你用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这十种东西来供养佛或者供养佛像,你总有一天会成佛。你跟佛结缘,你以后会遇到佛陀的出世。你只要跟佛结缘,记住,你就会跟法结缘,因为有佛就有法,所以你有一天就有可能会成佛。这个是从缘因的角度来授记。
  
  第三种当然最好了,从了因,就是从智慧。三根的弟子,上中下三根的弟子,从《法华经》的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以后,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而授记。这个是最好的,从智慧观照授记。
  
  总而言之,有三种授记的方式。
  
  第三,迟速记。
  
  授记的时候一定要讲到时间。他有的时间很久,比方声闻人。声闻人,当然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但是你别忘了,一个刚入初地的人有俱生法执,“俱生犹自现缠眠”。所以,初地他有一些微细的法执,尤其是声闻人的法执那么重,他一时半刻还难以从空出假。声闻人很简单,你看他平常生活很单纯,他要么去托钵,托完钵回来,把脚洗一洗,双腿一盘,就入空、无相、无作三昧,全世界怎么动荡跟他没有关系。他对这种涅槃寂静的好乐跟执着也特别重,所以,即便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仍有微细的法执来干扰他。所以,某种程度,你今天要他开始从空出假、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他的时间会拖得久一点,因为他还有一种好乐寂静的习气。
  
  但如果说今天你是直趋大乘的……有些人他在整个成佛之道没有经过二乘的过程,他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他因地的时候就发菩提心,他不需要经过涅槃的休息。这种人一旦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因为他一开始就在事相历练,所以对他来说历练不是问题,他是换个心态,以前是用攀缘心,现在用无所得心,所以历练对他来说是非常的熟悉。所以这种直趋大乘根性的人,他的成佛时间短。比方说龙女成佛,佛陀一授记,她马上就能够成就应化身。所以这个授记的时间的确有长短的不同,就是牵涉到你过去的法执的轻重。
  
  第四,师弟记。
  
  师,就是佛陀。佛陀一旦亲自授记,他要有条件,就是你要成就大乘不退转。你不能说佛陀给你授完记,结果你退大取小,变成小乘了。什么叫大乘不退转呢?别教七住,七住以上,行不退。小乘的不退转是初果,但是小乘的不退转是不能授记的,一定要到大乘的不退转。
  
  弟子授记,就是菩萨授记。诸位!菩萨只能授通记,因为菩萨的假观不圆满。这个假观圆满是很难的,所以菩萨只能约理性,说你这个人听完《法华经》得到信解、随喜、赞叹,你总有一天可以成佛。只能授一些通记。菩萨不能授别记,不能针对某一个人授记,他没有这个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