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一部寒冷彻骨的电影 (第2/2页)
孩子算社会中的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保护自我的能力薄弱,所以一旦发生疑似侵犯儿童的事,社会群体总是会毫无保留的站在孩子的这一端而群起攻之,但是当这种社会性的毫无保留被曲解和误用的时候,孩子就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孩子尚未健全的人格和辨识力让社会常规、合理的解决途径在此无路可通,于是他们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影片中卢卡斯的生活就被一两句近似胡话的童呓毁灭,但毁灭过程最大的破坏力并不是由孩子直接带来的,而是由社会群体的排斥和异化所带来的,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当一个人被孤立和异化的时候,这种隔阂带来的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更何况这种排斥和有意的异化是冤屈的。
影片的张力便是建立在这种排斥和冤屈的对立上,精准到位的把这种恶毒的人际对立和人物内心的崩塌完美的展现了出来。谣言猛于虎,而当社会伦理禁区的谣言来自天真的孩子,这种破坏力则更加猛烈,影片中,在丑闻和随之而来的各种谣言面前,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逐渐变得立体而猛烈,从开始的将信将疑留有余地,到最后近乎整个社会群体的排斥,影片在似乎平静的氛围中酝酿下了更大的恶意,当观众以男主角为第一人称带入故事时,这种慢慢酝酿而来的恶意和仇恨近乎可以演化成反社会的暴戾情绪,一股积郁的愤怒迟迟无法爆炸最终竟成了彻骨的寒意。
对于这部电影,李易的观感是无比复杂的。
因为说实话,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很难受!
为什么难受?
因为起因是一个幼童的谎言!
人们常常说,童言无忌。
可是真的如此吗?
电影里面的小女孩也是幼儿园年纪。
这个年纪的孩子,无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天使,事实也是如此。
而且大家都知道,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可有时候坏就坏在这里。
电影里面的小天使最开始因为表白被拒确实满心怨恨,于是拿自己能想到的最恶毒的话反击对方。她对哥哥们看的毛片有本能的抵触和厌恶,认为那是非常不好的东西,情急之下拿来顺口说了。第二天园长再询问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头一天是胡说的,于是否认了自己的话。——此时,此时园长的表现还算正常,但前来询问的一个陌生老头,采取了十分明显的诱导讯问。
但是前面说过了,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诱导的方式,成人都能从孩子的口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所以,关键问题是大人们想得到什么,而不是孩子说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诱导询问是不可取的,对证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警方和律师都不允许采用这种方式来工作。
一个刚撒谎的小孩,她有正常教育,明白好坏善恶,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在陌生的老头面前本来已经非常紧张。对方的情绪态度又十分强硬,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她顺从了老头的诱导。
当她回到自己家里时,感到很安全不再紧张,于是又反复的表示过,自己之前的话是胡说的。但是家长都采取了不认同的态度,她再次顺从了,沉默了。
这部电影的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很真实!
其实无论男主角卢卡斯怎么做,都改变不了结局,这才是令人深深绝望的地方。
李易蓦然开口道:“我这里有个故事,名字叫《狩猎》!”
众人听到李易的话,却莫名的有些奇怪,因为李易说的名字叫《狩猎》!
其实关于《狩猎》这个片名,李易倒是能够理解,因为,“狩猎”这个片名是有一定的意味的,显然卢卡斯就是社会群体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甚至心怀感激的袒露在黑暗森林之中,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中伤他,而最后那惊人心魄的一枪,既可以视为恶意的中伤,也可视为善意的警告,但想要表达的暗示都是同一点:走吧,这片森林再也不欢迎你了。
这种无意引起的社会群体对个人的排斥,让人看清社会的部分阴暗面貌,深刻见底,暂时不提娈童的恶,说说群体性的排斥,在浩荡历史上,这种多数人对少数人偏见和迫害又能少到哪去?其实最可恶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那群虚伪的,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自封卫道士的傲慢大人们,要知道无知并不是文明最大的障碍,傲慢才是。
影片的所谓的刻意其实并不过分,这种滑稽天方夜谭似的连锁事件时刻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上演,李易觉得电影最后一枪绝对是点睛之笔!
它可以把所有的幻想和美好愿景都打个粉碎。
让心中郁结已久的戾气最后居然被这突然而来的枪声惊吓冻结成了冰块,一股彻骨的寒意弥漫全身。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里,卢卡斯是小镇里的一名老师,但是作为一个婚姻破裂的男人,他的善良和爱心却似乎并未减少,因此他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欢!”李易缓缓地讲述道。
可是他的讲述,却让大家更加疑惑,为什么故事的名字叫《狩猎》?
其实这个片名,如果单独拿出来,根本不会有人会想的出来,电影讲述的居然是一个那样的故事。
但是大家都没有插嘴而是静静地听着。
“虽然离婚后的生活非常孤独,但是在这个小镇上,还有很多他一起长大的发小,以及他养了很多年的爱犬芬妮,一直陪伴着他,也让他感觉好受了不少。
一天下班之后,卢卡斯遇到了自己发小的女儿克拉拉,将她送回家后,卢卡斯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可爱无比的小天使会彻底毁掉他的整个人生!”